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帖子

平脉法第一_伤寒杂病论

国学网 2025-04-27 10:13:11 伤寒杂病论

平脉法第一 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 腑有偏胜。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胜者,则脉 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 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 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 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 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 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肖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 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 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 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 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 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 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察表里, 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脏腑,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 人。 师曰:平脉大法,脉分三部。浮部分经,以候皮肤经络之气;沉部分经, 以候五脏之气;中部分经,以候六腑之气。 师曰:脉分寸关尺,寸脉分经以候阳,阳者气之统也;尺脉分经以候阴, 阴者血之注也;故曰阴阳。关上阴阳交界,应气血升降,分经以候中州之气。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 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 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 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至脉来,为难治。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 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 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脏伤,故知死也。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 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曰复,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 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 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也,火克 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 北方肾脉其形何似?师曰:肾者水也,其脉沉而石,肾病自得此脉者, 愈;若得实大者,则剧;何以知之?实大者,长夏土王,土克北方水,水脏立 涸也。 师曰:人迎脉大,趺阳脉小,其常也;假令人迎趺阳平等为逆;人迎负趺 阳为大逆;所以然者,胃气上升动在人迎,胃气下降动在趺阳,上升力强故曰 大,下降力弱故曰小,反此为逆,大逆则死。 师曰:六气所伤,各有法度;舍有专属,病有先后;风中于前,寒中于 背;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雾客皮腠,湿流关节;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风令 脉浮,寒令脉紧,又令脉急;暑则浮虚,湿则濡涩;燥短以促,火躁而数;风 寒所中,先客太阳;暑气炎热,肺金则伤;湿生长夏,病入脾胃;燥气先伤, 大肠合肺;壮火食气,病生于内,心与小肠,先受其害;六气合化,表里相 传;脏气偏胜,或移或干;病之变证,难以殚论;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师曰: 夫色合脉,色主形外,脉主应内;其色露脏,亦有内外;察色之妙,明堂阙 庭;察色之法,大指推之;察明堂推而下之,察阙庭推而上之;五色应五脏, 如肝色青,脾色黄,肺色白,心色赤,肾色黑,显然易晓;色之生死,在思用 精,心迷意惑,难与为言。 色青者,病在肝与胆;假令身色青,明堂色微赤者,生;白者,死;黄白 者,半死半生也。 色赤者,病在心与小肠;假令身色赤,明堂微黄者,生;黑者,死;黄黑 者,半死半生也。 色黄者,病在脾与胃;假令身色黄,明堂微白者,生;青者,死;黄青 者,半死半生也。 色白者,病在肺与大肠;假令身色白,明堂色微黑者,生;赤者,死;黄 赤者,半死半生也。 色黑者,病在肾与膀胱;假令身色黑,明堂色微青者,生;黄者,死;黄 赤者,半死半生也。 阙庭脉色青而沉细,推之不移者,病在肝;青而浮大,推之随转者,病在胆。 阙庭脉色赤而沉细,推之参差不齐者,病在心;赤而横弋,推之愈赤者, 病在小肠。 阙庭脉色黄,推之如水停留者,病在脾;如水急流者,病在胃。 阙庭脉色青白,推之久不还者,病在肺;推之即至者,病在大肠。 阙庭脉色青黑直下睛明,推之不变者,病在肾;推之即至者,病在膀胱。 明堂阙庭色不见,推之色青紫者,病在中焦有积;推之明于水者,病在上 焦有饮;推之黑赤参差者,病在下焦有寒热。 问曰:色有内外,何以别之?师曰:一望而知者,谓之外;在明堂阙庭, 推而见之者,谓之内。 病暴至者,先形于色,不见于脉;病久发者,先见于脉,不形于色;病入 于脏,无余证者,见于脉,不形于色;病痼疾者,见于脉,不形于色也。 问曰:色有生死,何谓也?师曰:假令色黄如蟹腹者,生;如枳实者, 死;有气则生,无气则死,余色仿此。

师曰:人秉五常,有五脏,五脏发五声,宫、商、角、徵、羽是也;五声 在人,各具一体;假令人本声角变商声者,为金克木,至秋当死;变宫、徵、 羽皆病,以本声不可变故也。 人本声宫变角声者,为本克土,至春当死;变商、徵、羽皆病。 人本声商变徵声者,为火克金,至夏当死;变宫、角、羽皆病。 人本声徵变羽声者,为水克火,至冬当死;变角、宫、商皆病。 人本声羽变宫声者,为土克水,至长夏当死;变角、商、徵皆病。 以上所言,皆人不病而声先病者,初变可治,变成难瘳;词声之妙,差在 毫厘,本不易晓,若病至发声则易知也。 师曰: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 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 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病人长叹声,出高入卑者,病在上焦;出卑入高者,病在下焦;出入急促 者,病在中焦有痛处;声唧唧而叹者,身体疼痛;问之不欲语,语先泪下者,必有忧郁;问之不语,泪下不止者,必有隐衷;问之不语,数问之而微笑者, 必有隐疾。 实则谵语,虚则郑声;假令言出声卑者,为气虚;言出声高者,为气实; 欲言手按胸中者,胸中满痛;欲言手按腹者,腹中满痛;欲言声不出者,咽中 肿痛。 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 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少谷神,虽困无苦。 师曰: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 沉,故责之。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 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 ;荣气弱,名曰卑;卑相搏,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 迟;迟缓相搏,名曰沉。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 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者,是 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师曰: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 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脉 洪大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何以知之?师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 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 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 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 愈。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 也。若计其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假令濡而上鱼际者,宗气 泄也;孤而下尺中者,精不脏也;若乍高乍卑,乍升乍坠,为难治。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 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 也。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 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寸口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热,风为虚,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 寒也。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也?师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 不足,阴往乘之也。何谓阳脉不足?师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 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何谓阴不足?师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 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涩者,荣 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 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于上,名 曰洁也;浊邪中于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 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 所谓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脏气相熏,口烂 食断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 若胃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 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 之,声咽塞,寒厥相追,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 弧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筑湫痛,命将难全。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 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 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寸口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安,此为欲解。若脉迟 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 寸口脉浮而大,有热,心下反,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 数。溲数则大便,汗多则热甚,脉迟者尚未可攻也。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师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 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紧,故当汗出而解 也。若脉浮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师曰:脉大而浮数,故不战汗出而解也。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 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 也。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师曰:此为欲解 也。解以夜半。浮而解者,然汗出也;数而解者,必能食也;微而解者,必 大汗出也。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 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未欲解 也。若脉和,其人不烦,目重,睑内际黄者,此欲解也。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知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 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 复宜下之。 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苦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 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凡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反沉迟故知愈也;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凡里 有病者,脉当沉细,今反浮大,故知愈也。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 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 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 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 为作汤。比还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师曰:我前来不见 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又问曰:何缘得此吐利?师曰:或有旧时服药, 今乃发作,故名灾怪耳。 平脉法第二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师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 凡脉沉、涩、迟、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若脉数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然动摇者,名曰动也。脉来缓,时 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 结,此皆病脉。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 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脉阴阳俱促,当病血,为实;阴阳俱结,当亡血,为虚;假令促上寸口者,当吐 血,或衄;下尺中者,当下血;若乍促乍结为难治。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 邪结,正气不能复,却结于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下,下 之,必烦利不止。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师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 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 便反,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阴气衰也。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 脉,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也?师曰:水行乘火,金 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 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 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脉阴阳俱弦,无寒热,为病饮。在浮部,饮在皮肤;在中部,饮在经络; 在沉部,饮在肌肉;若寸口弦,饮在上焦;关上弦,饮在中焦;尺中弦,饮在 下焦。 脉弦而紧者,名曰革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紧者如转索无常 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 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 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虚冷,故 令脉紧也。 寸口脉浮而紧,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紧则为寒,寒气相搏, 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不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隐疹,身体为痒。 痒者名曰泄风,久久为痂癞。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 格则吐逆。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 仰,身体痹不仁。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者,则恶寒数欠。三焦 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 者,则遗溲。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则面色黄;荣气不足 则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 沫也。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 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 经,名曰血崩。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 填于膈上也。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 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寸口脉弱而涩,尺中浮大,无外证者,为病属内伤。 寸口脉弱而涩,尺中濡弱者,男子病失精,女子病赤白带下。 寸口脉洪数,按之弦急者,当发瘾疹;假令脉浮数,按之反平者,为外 毒;脉数大,按之弦直者,为内毒,宜升之,令其外出也;误攻则内陷,内陷 则死。 寸口脉洪数,按之急滑者,当发痈脓;发热者,暴出;无热者,久久必至 也。 寸口脉浮滑,按之弦急者,当发内痈;咳嗽胸中痛为肺痈,当吐脓血;腹 中掣痛为肠痈,当便脓血。 寸口脉大而涩,时一弦,无寒热,此为浸淫疮所致也;若加细数者,为难治。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搏,肠鸣 而转,转即气动,隔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趺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言胃气虚竭也;此为医咎, 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滑则为哕,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 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气 噫不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气噫 不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 数脉当迟,缓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 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 弦,而沉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趺阳脉浮而芤,浮者胃气虚,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 搏,宗气衰微,四属断绝也。 趺阳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血虚为无阴,孤阳独下阴部者,小 便当赤而难,胞中当虚;今小便利,而大汗出,法应胃家当微;今反更实,津 液四射,荣竭血尽,干烦而不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医复以毒药攻其胃,此 为重虚,客阳去有期,必下如淤泥而死。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师曰: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 故令脉滑。关尺自平。 趺阳脉微沉,食饮自平;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 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趺阳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 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此为不治。 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 刃,坐作疮也。 趺阳脉沉而微,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 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 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 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 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 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 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隔,宗气反聚,血结心 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 阙。 妊娠脉弦数而细,少腹痛,手心热,此为热结胞中,不先其时治之,必有 产难。 产后脉洪数,按之弦急,此为浊未下;若浊已下而脉如故者,此为魂脱, 为难治。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畜积有脓也。 问曰:人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脉自涩,唇口干燥也。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也。 师曰: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 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师曰:发热则脉躁,恶寒则脉静,脉随证转者,为病疟。 师曰: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为其形损故也。 师曰:脉乍大乍小,乍静乍乱,见人惊恐者,为祟发于胆,气竭故也。 师曰:人脉皆无病,暴发重病,不省人事者,为厉鬼,治之以祝由,能言 者可治,不言者死。 师曰: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又未知何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 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者,此为心绝也。唇吻反青,四肢掣习 者,此为肝绝也。环口黧黑,油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溲便遗失,狂言,目 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又未知何脏阴阳前绝。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 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 也。 奇经八脉不系于十二经,别有自行道路。其为病总于阴阳,其治法属十二 经。假令督脉为病,脊背强,隐隐痛,脉当微浮而急,按之涩,治属太阳。 任脉为病,其内结痛疝瘕,脉当沉而结,治属太阴。 冲脉为病,气上逆而里急,脉当浮虚而数,治属太阴。 带脉为病,苦腹痛,腰间冷痛,脉当沉而细,治属少阴。 阳跷为病,中于侧,气行于外,脉当弦急,按之缓,治属少阳。 阴跷为病,中于侧,气行于内,脉当浮缓,按之微急而弦,治属厥阴。 阳维与诸阳会,其为病在脉外,发寒热,脉当浮而虚,治属气分。

阴维与诸阴交,其为病在脉中,心中痛,手心热,脉当弦而涩,治属血 分。 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为气血之别,使不拘于一经也。 奇经八脉之病,由各经受邪,久久移传,或劳伤所致,非暴发也。 问曰:八脉内伤何以别之?师曰:督脉伤,柔柔不欲伸,不能久立,立则 隐隐而胀;任脉伤,小便多,其色白浊;冲脉伤,时咳不休,有声无物,劳 则;地喘;带脉伤,回身一周冷;阳跷伤,则身左不仁;阴跷伤,则身右不 仁;阳维伤,则畏寒甚,皮常湿;阴维伤,则畏热甚,皮常枯。 问曰:八脉内伤其脉何似?师曰:督脉伤,尺脉大而涩;任脉伤,关脉大 而涩;冲脉伤,寸脉短而涩;带脉伤,脉沉迟而结;阳跷伤,脉时大而弦;阴 跷伤,脉时细时弦;阳维伤,脉时缓时弦;阴维伤,脉时紧时涩。问曰:其治 奈何?师曰:督脉伤,当补髓;任脉伤,当补精;冲脉伤,当补气;带脉伤, 当补肾;阳跷伤,则益胆;阴跷伤,则补肝;阴维伤,则调卫;阴维伤,则养 荣。 问曰:其处方奈何?师曰:相体虚实,察病轻重,采取方法,权衡用之, 则无失也。

六气主客第三 问曰:六气主客何以别之?师曰:厥阴生少阴,少阴生少阳,少阳生太 阴,太阴生阳明阳明生太阳,太阳复生厥阴,周而复始,久久不变,年复一 年,此名主气;厥阴生少阴,少阴生太阴,太阴生少阳,少阳生阳明,阳明生 太阳,复生厥阴,周而复始,此名客气。 问曰:其始终奈何?师曰:初气始于大寒,二气始于春分,三气始于小 满,四气始于大暑,五气始于秋分,终气始于小雪,仍终于大寒,主客相同, 其差各三十度也。 问曰:司天在泉奈何?师曰:此客气也。假如子午之年,少阴司天,阳明 则为在泉,太阳为初气,厥阴为二气,司天为三气,太阴为四气,少阳为五 气,在泉为终气;卯酉之年,阳明司天,少阴在泉,则初气太阴,二气少阳三 气阳明四气太阳,五气厥阴,终气少阴;戌辰之年,太阳司天,太阴在泉;丑 未之年,太阴司天,太阳在泉;寅申之年,少阳司天,厥阴在泉;巳亥之年, 厥阴司天,少阳在泉;其余各气,以例推之。 问曰:其为病也何如?师曰:亦有主客之分也;假如厥阴司天,主胜,则 胸胁痛,舌难以言;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逆。少阴司天,主胜,则心 热,烦躁,胁痛支满;客胜,则鼽嚏,颈项强,肩背瞀热,头痛,少气,发 热,耳聋,目暝,甚则跗肿,血溢,疮,喑,喘咳。太阴司天,主胜,则胸腹 满,食已而瞀;客胜,则首、面、跗肿,呼吸气喘。少阳司天,主胜,则胸满,咳逆,仰息,甚则有血,手热;客胜,则丹疹外发,及为丹〖火票〗,疮 疡,呕逆,喉痹,头痛,嗌踵,耳聋,血溢,内为瘛。阳明司天,主胜,则 清复内余,咳,衄,嗌塞,心膈中热,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金居少阳之位, 客不胜主也。太阳司天,主胜,则喉嗌中鸣;客胜,则胸中不利,出清涕,感 寒则咳也。厥阴主在泉,主胜,则筋骨徭并,腰腹时痛;客胜,则关节不利, 内为痉强,外为不便。少阴在泉,主胜,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膈中众痹皆 作,发于〖月去〗胁,魄汗不藏,四逆而起;客胜,则腰痛,尻、股、膝、 髀、〖月〗、〖月行〗、足病瞀热以酸,跗肿不能久立,溲便变。太阴在泉,主 胜,则寒气逆满,食饮不下,甚则为疝;客胜,则足痿下肿,便溲不时,湿客 下焦,发而濡泄,及为阴肿,隐曲之疾。少阳在泉,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 于心,心痛发热,格中而呕;客胜,则腰腹痛,而反恶寒,甚则下白溺白。阳 明在泉,主胜,则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为鹜溏,寒厥于肠,上冲胸中, 甚则喘满,不能久立;客胜,则清气动下,小腹坚满,而数便泄。太阳在泉, 以水居水位,无所胜也。 问曰:其胜复何如?师曰:有胜必有复,无胜则无复也;厥阴之胜,则病 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膈如寒,〖月去〗胁气并,化而为热,小便黄赤,胃 脘当心而痛,上及两胁,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则呕吐,膈不 通;其复也,则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 复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入脾,食痹而吐。少阴之胜,则病心下热,善饥, 脐下气动,气游三焦,呕吐,躁烦,腹满而痛,溏泄赤沃;其复也,则〖火 奥〗热内作,烦躁,鼽嚏,少腹绞痛,嗌燥,气动于左上行于右,咳则皮肤痛,暴喑,心痛,郁冒不知人,洒淅恶寒振栗,谵妄,寒已而热,渴而欲饮, 少气,骨痿,膈肠不便,外为浮肿,哕噫,痱疹,疮疡,痈疽,痤痔,甚则入 肺,咳而鼻渊。太阴之胜,则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月去〗 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又或湿气内郁,寒迫下焦,少腹满,腰 椎痛强,注泄,足下湿,头重,跗肿,足胫肿,饮发于中,跗肿于上;其复 也,则体重,中满,食饮不化,阴气上厥,胸中不便,饮发于中,咳喘有声, 头项痛重,掉瘛尤甚,呕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则入肾,窃泄无度。少阳之 胜,则病热客于胃,心烦而痛,目赤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暴 热消烁,少腹痛,下沃赤白;其复也,枯燥,烦热,惊瘛,咳,衄,心热,烦 躁,便数,憎风,厥气上行,面如浮埃,目乃〖目闰〗瘛,火气内发,上为口 糜,呕逆,血溢,血泄,发而为疟,恶寒鼓栗,寒极反热,嗌络焦槁,渴饮水 浆,色变黄赤,少气肺痿,化而为水,传为跗肿,甚则入肺,咳而血泄。阳明 之胜,则清发于中,左【月去】胁痛,溏泄,内为嗌塞,外发颓疝,胸中不 便,嗌而咳;其复也,则病生【月去】胁,气归于左,善太息,甚则心痛痞 满,腹胀而泄,呕苦,咳哕烦心,病在膈中,甚则入肝,惊骇筋挛。太阳之 胜,则病痔疟,发寒,厥人胃,则内生心痛,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亘引阴股 筋肉拘苛,血脉凝泣,络满血变,或为血泄,皮肤否肿,腹满时减,热反上 行,头项囟顶脑户中痛,目如脱,寒入下焦,则传为濡泄;其复也,则心胃生 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头痛,善悲,时发眩仆,食减,腰椎反痛,屈伸不 便,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唾出清水,及为哕噫,甚则入心,善忘,善悲, 寒复内余,则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胫足膝中痛。此六气为病,须谨识之,而 弗失也。

师曰:子知六气,不知五运,未尽其道,今为子言,假如太阳司天,而运 当甲己,夫甲己土运也,太阳寒水也,土能克水,太阳不能正其位也;又如厥 阴司天,而逢乙庚金运;少阴少阳司天,而逢丙辛水运;太阴司天,而逢丁壬 木运;阳明司天,而逢戊癸火运,其例同也。 问曰:其治法奈何?师曰:风寒暑湿燥热各随其气,有假者反之,甚者从 之,微者逆之,采取方法,慎毋乱也。 伤寒例第四 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决病法: 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斗指寅。 惊蛰二月节斗指甲,春分二月中斗指卯。 清明三月节斗指乙,谷雨三月中斗指辰。 立夏四月节斗指巽,小满四月中斗指巳。 芒种五月节斗指丙,夏至五月中斗指午。

小暑六月节斗指丁,大暑六月中斗指未。 立秋七月节斗指坤,处暑七月中斗指申。 白露八月节斗指庚,秋分八月中斗指酉。 寒露九月节斗指辛,霜降九月中斗指戌。 立冬十月节斗指乾,小雪十月中斗指亥。 大雪十一月节斗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斗指子。 小寒十二月节斗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斗指丑。 二十四节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 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也。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 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周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则名伤寒 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病者,以其最盛杀厉之气也。中而 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 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 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 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 按斗历占之。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所 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 热,至秋便凉。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 之伤寒也。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 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 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 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其冬时伏寒,变为温病。从春分以 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 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 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相似,但治有殊耳。十五 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然气候亦有应至仍 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但天地动静,阴阳 鼓击者,各正一气耳。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是故 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 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焉。此君子春 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小人触冒,必婴暴疹。须知毒烈之气, 留在何经,必发何病,详而取之。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 之。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 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 息制方,无不效也。 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餐[注:桂本餐字为飧,似误]居亦 异。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临病之 工,宜须两审也。 凡伤于寒,传经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多死。尺 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 汗出、目疼、鼻干、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 耳聋。此三经受病,未入于腑者,皆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濡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 满而嗌干。 尺寸俱沉细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弦微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 满而囊缩。此三经受病,己入于腑者,皆可下而已。 伤寒传经在太阳,脉浮而急数,发热,无汗,烦躁,宜麻黄汤。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 (去 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 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粥饮,余如桂枝法将息,桂枝汤见后卷。 传阳明,脉大而数,发热,汗出,口渴舌燥,宜白虎汤,不差与承气汤。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 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 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取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 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传少阳,脉弦而急,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往来寒热,热多寒少,宜 小柴胡汤,不差与大柴胡汤。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 服。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 (炙) 大枣十二枚(劈) 大黄二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二升,日三服。 传太阴,脉濡而大,发热,下利,口渴,腹中急痛,宜茯苓白术厚朴石膏 黄芩甘草汤。 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厚朴四两 石膏半斤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每服一升五合余,日三服。 传少阴,脉沉细而数,手足时厥时热,咽中痛,小便难,宜附子细辛黄连 黄芩汤。 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方 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细辛二两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传厥阴,脉沉弦而急,发热时悚,心烦呕逆,宜桂枝当归汤,吐蛔者,宜 乌梅丸。 桂枝当归汤方 桂枝二两 当归三两 半夏一升 芍药三两 黄柏二两 甘草二两(炙)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去滓,分温三服。

声明:发布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确认后马上更正或删除,谢谢!
国学网传递国学资讯,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资讯获取与内容创作服务,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多元化国学网。
关于我们
公司介绍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本站站务
服务协议
本站义务
友情链接
业务合作
广告服务
商家入驻
我要投稿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三己(山东)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鲁ICP备2025145619号-1| 客服邮箱:3131816650@qq.com
QQ|Powered by © 2001-2025 Guoxuewe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