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知识,孔子发现最早的太阳历《夏小正》,易经网推荐易经知识,易经网最权威的易经平台,山,医,命,相,卜,易经视频,易经资料,易经大师汇集地。

《夏小正》记载夏初的历法,是中国现知最早的一部历法。
《夏小正》的一年是十个月
文中有五月“时有养日”,十月“时有养夜”的记载。“养日”、“养夜”的含义如同《尚书·尧典》中的“日永”、“日短”,意为白天最长、黑夜最长(白天最短)。因此,《夏小正》记载的五月为白天最长月,相当于现在的夏至月;十月为白天最短月,相当于现在的冬至月。《夏小正》的夏至月至冬至月的间隔是五个月,不是现在农历的六个月。
《夏小正》的一年是十个月,所用的是与月相(月亮圆缺)无关的太阳历,故称为十月太阳历。它既不同于现行的阴阳合历的农历一年有十二个月,也不同于现行的太阳历的公历一年为十二月。该历一个月为36天,不同于现行农历的29或30天(有时为28天),也不同于现行的公历30天或31天,十个月为360天,余5或6天为过年日。
书中除二月外,每月都有定季节的天象。利用北斗星、参星、昴星、大火星、织女星、南门星等在天空中的位置定季节。
-
如正月“初昏参中”,意思是该月初昏时刻参星位于天的中央,相当现行农历正月天象;
-
三月“参则伏”,意思是月参星由一月位于天的中央下行至三月伏而不见,相当现行农历三月半至四月半的天象;
-
五月“参则见”,意思是当月参星又上行可见,相当现行农历六月的天象;
-
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意为此月初昏时刻北斗星斗柄指向正而且向上,相当现行农历八月初天象;
-
十月“初昏南门见”,意为该月初昏时刻南门星从东方地平线上行可见,相当现行农历十二月的天象,等等。
日本天文学史家能田忠亮在《夏小正星象论》中,研究指出《夏小正》星象记录的是公元前2000年(为夏朝初期)的实际天象。如若确切,则《夏小正》无疑是夏代当时的历史文献,而且是现知唯一的一部夏代历史文献。
夏初的物候、农事、历法
《夏小正》记载了夏初的大量物候现象。据统计,书中记述起物候作用的植物有17种(其中草本植物11种,木本植物6种),有植物物候18条;记述起物候作用的动物有虫、鱼、鸟、兽四大类数十种,有动物物候37条;共有55条物候记录。
-
如正月“梅、杏、柂桃则华”,“田鼠出”,表明正月月末天气开始回暖,杏、桃都开始开花了,田鼠也从地穴中出来了,相当现行农历二月初的物候;
-
二月“玄鸟来降”(燕子飞来)、“昆蚩”(蛰虫出动),相当现行农历三月中的物候;
-
三月“螜则鸣”(蝼蛄鸣)、“鸣鸠”、“摄桑”,相当现行农历四月中下旬物候。
-
四月“鸣札”(蝉始鸣),相当现行农历五月物候;
-
七月“莠雚苇”(芦苇始花)、“爽死”(即鵊司,指飞鸟秋去),相当现行农历九月中上旬物候;
-
九月“熊羆貊鼶鼬则穴”(熊等动物开始进洞冬眠),相当现行农历十一月中下旬物候。
《夏小正》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上现知最早的物候专篇。
《夏小正》记载大量农事活动,为中国现知最早的农事书。书中不但记述种植业,还记有畜牧、渔猎、蚕桑、染织、副业生产等一系列农事。如正月“农纬厥耒”(整理农具耒耜)、“见韭”(韭菜生长);二月“祭鲔”(鲔为洄游之鱼,每年捕获之前先祭);三月“始蚕”、祈“麦实”;四月“见杏”;五月“种黍”;六月“煮桃”(桃成熟);七月“灌荼”(荼指茅、芦之类的白花);八月“剥瓜”、“剥枣”、“粟零”(粟裂开脱落);九月“植麦”;十月“祭兽”等。充分展现了夏初农业生产活动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农业的繁荣、社会的发展。
《夏小正》是中国最早的历法,展示的是中国过去历法史上失传了数千年的与月亮圆缺完全无关的纯太阳历——十月太阳历。是中国和世界现存最早的物候专篇,全书的物候事条达55条之多。是中国现知最早的农事书,农事涉及面之广可以说不亚于当代,其历法、物候记录也都是为其农业生产活动服务的。
《夏小正》全书仅463字,记述的科学技术内容如此之丰富多样,充分展现了夏初先民的智慧和创造能力。
《夏小正》还记录有夏初社会的大量知识和情况,如正月“农率均田”(农人领取进行耕种的均田);五月“颁马”;九月“王始裘”(王开始穿皮衣,相当于现行农历十一月中上旬的气候)等,需要深入研究。
《夏小正》是太阳历
过去由于疑古思想影响,更由于过去不知道中国历史上曾流行十月太阳历,2000多年来一直以农历(一年为十二个月的阴阳历)释解《夏小正》,不顾它在天象上、物候上、气象上、农事上所产生的一系列无法克服的矛盾,把它定义为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成书的文献,仅有些内容反映夏代的情况。
上世纪80年代,陈久金教授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历法,受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启发,发现《夏小正》的天象、物候等与彝族太阳历一致,用一年十个月的太阳历解释《夏小正》经文,则前人所无法解决的矛盾全部迎刃而解,加上经文中“养日”、“养夜”的一系列记载,证实《夏小正》反映的不是一年为十二个月的阴阳历,即采用的不是现行的农历,而是一年为十个月的纯太阳历。因此,对《夏小正》需要重新研究,重新评价。
孔子的又一学术贡献
《夏小正》这部伟大著作的作者不详,发现者则是孔子。据《礼记·礼运》篇所载,孔子曾曰:“我欲观夏道,是故至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郑玄在注中指出,孔子“得夏四时之书,其存者有《小正》云”。司马迁在《史记·夏本记》篇也说:“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所以,人们一直公认《夏小正》是孔子带领学生到杞国考察“夏道”时所发现的。
杞国,是夏、商时的一个小方国,位今河南杞县,春秋初期迁到今山东诸城境内,以后又先后迁至今山东泗水县域、今山东昌乐东南、今山东安丘东南,战国时亡于楚国。所以,孔子带领学生到杞国考察“夏道”,是在今山东境内;孔子发现反映夏代历法、物候和农事等重要文献《夏小正》,亦是在今山东境内(后收入《大戴礼记》保存至今)。所以《夏小正》的发现,是孔子对中国学术文化的又一大贡献,亦是山东对中国学术文化的又一个贡献。
易经网是一个集周易文化、传统文化、国学文化研究和交流的专业性网站。
成立背景:易经网创建于2010年10月,拥有专业性周易研究团队,并致力于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服务内容:网站提供大量免费易学资料下载,涉及易经视频、易经预测、在线批八字、财运预测等,同时也包括紫微斗数等易学内容。
宗旨与目标:易经网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旨在与全国热爱易学文化和从事易学研究事业的专家学者共同对易学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归纳、整理,力求不断充实易学文化的学术与应用价值,
易经知识涵盖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研读易经的过程中,发现了最早的太阳历《夏小正》。这部著作详细记录了四季变化、农事活动以及自然现象,对后世影响深远。
《夏小正》作为中国最早的天文历法之一,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研究这部文献,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人如何观察和记录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制定出适合农业生产的历法。
易经网作为一个传播易经知识的重要平台,致力于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易经的智慧。该网站推荐了一系列关于易经的知识内容,包括易经的基本概念、卦象解析、应用实例等,帮助读者全面掌握易经的核心思想。
易经不仅仅是一部占卜书,更是一本深奥的哲学著作。通过学习易经,不仅可以提升个人修养,还能从中汲取智慧,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无论是对于学者还是普通读者,《夏小正》和易经都是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源。
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仅代表易经网观点。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guoxueweb.com/contents/19/3029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