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易经资料

易经知识,”农历”不是阴历,是科学合理的”阴阳合历”!,易经网推荐易经知识

易经网 易经资料 2025-02-07 05:23:55 101  

易经知识,”农历”不是阴历,是科学合理的”阴阳合历”!,易经网推荐易经知识,易经网最权威的易经平台,山,医,命,相,卜,易经视频,易经资料,易经大师汇集地。

 

壹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精确历法的国家

秦汉之前,中国已经有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等历法。西汉初期,国家根据中国上古的“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总结归纳出了可以同时计算太阳和月亮及其星象周期运动的阴阳合历“太初历法”。

从此,中国人开始正式使用非常科学合理的“阴阳历法”至今。实行太初历法至今的两千多年时间中,我国的天文历法对本国、对东亚诸国的医疗、养生、数学、物理、文化等产生过非常重大的影响。

我国的历法,通常都叫做“夏历”,是“华夏历”的简称。西历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采用了西历为中国纪年时间,从此以后中国历法就被人们讹传为“阴历”,或叫”农历“。

但是称呼夏历为“阴历”这是非常错误和不科学的,因为夏历属于阴阳合历——是朔望月、回归年的有机统一。定节气明了四季,定朔望以合天象,定冬至以至岁时,置闰月调和朔望月(白道)和回归年(黄道)之间的差别。

夏历又称之为黄历,因为相传华夏之历法制定于轩辕黄帝时代。黄历还有一个俗称叫皇历,因为夏历是每年古代官方(皇家)颁发的历法,是一种很实用的历法。

贰 科学实用的阴阳合历,夏历是华夏的瑰宝

有人认为夏历起源于孔子传述的《夏小正》,这是一部以中原地区为坐标,观察季风和物候的变化关系的独特的农事活动的历法,所以称作农历。

据《夏小正》记述:每15天气候一小变,90天为一大变。而农历一年以春夏秋冬的四次变化为特征,周而复始,循环纪年。比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等都是节气的名称,大雪、小雪、芒种等则是物候风候的记述。

夏历这种二十四节气的阴阳历法乃是中国古人的独创,是华夏古文明智慧的结晶。夏历推行后,阴阳包括十天干,十二地支,互相组合形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一个单位代表一个年﹑月或日。

干支历从轩辕黄帝元年算起,以六十年(一甲子)为一个周期,循环纪年。直到现在,还在广泛应用。

叁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忠实的继承者。

道家至今所用的就是黄帝纪年历法,直至今日守护着夏历,过中国年。

在夏历里,一年的分隔是以立春节气为标志。这是根据周代的历法,以立春节气作为新一年的伊始。比如,西历2018年至2019年期间,是夏历的戊戌年(狗年)、黄帝四千七百一十五年;从2019年的立春之后,才到夏历的己亥年(猪年)、黄帝四千七百一十六年。

中国人应该尊重自己的历法,不要仅仅将其委琐在“农业”范畴内,这多少有些妄自菲薄,文化不自信。因为,夏历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历法,不仅科学实用,更代表了优秀灿烂的华夏文明。

易经网是一个集周易文化、传统文化、国学文化研究和交流的专业性网站‌。

‌成立背景‌:易经网创建于2010年10月,拥有专业性周易研究团队,并致力于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服务内容‌:网站提供大量免费易学资料下载,涉及易经视频、易经预测、在线批八字、财运预测等,同时也包括紫微斗数等易学内容。
‌宗旨与目标‌:易经网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旨在与全国热爱易学文化和从事易学研究事业的专家学者共同对易学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归纳、整理,力求不断充实易学文化的学术与应用价值,易经知识,“农历”不是阴历,是科学合理的“阴阳合历”!易经网推荐易经知识。

在古代中国,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和把握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易经》作为一部古老而深奥的经典,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还蕴含了大量关于天文历法的知识。其中,“农历”这一概念常常被误认为是阴历,但实际上它是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阴阳合历”。

“农历”之所以被称为“阴阳合历”,是因为它既考虑了太阳的运行周期(阳历),又兼顾了月亮的盈亏变化(阴历)。这种历法体系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用于农业生产,还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

《易经》中提到的许多原理和规律,如六十四卦的排列组合、阴阳五行的思想等,都可以用来解释“农历”的制定原理。通过观察天象、研究季节变化以及农作物生长周期,古人逐渐形成了这种既符合自然规律又便于人类生活的时间计量方式。

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了“农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例如,通过精确计算太阳和月球的位置关系,可以准确预测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这些都离不开对“农历”体系的理解与应用。因此,“农历”不仅是一种古老的时间记录方法,更是一种融合了自然科学与人文智慧的独特文化符号。

易经网致力于推广易经知识,让更多人了解并认识《易经》中的智慧。通过对“农历”这一概念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著作的价值所在,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生活经验和智慧。无论是对于个人修养还是社会管理,“农历”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都将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启示。

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仅代表易经网观点。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guoxueweb.com/contents/19/30334.html

易经网

微信:yijingwang01 | 鲁ICP备18052396号-1号

Copyright © 2012-2025 易经网 版权所有

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731fe9d0a58f611027423c69d0080ded";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