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菩提分的内容为了好记忆,我们可以把它归纳成三四双五,七觉支, 八正道。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菩提 分”的意思是获得智慧,进入涅槃境界的各种法。 三十七菩提分是指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趋于菩提正 道,进入涅槃境界。 一、 四念处(佛弟子四种最正确的观察、思维修法) 身念处:指观身不净; 受念处:指观受是苦; 心念处:指观心无常; 法念处:指观法无我; 四念处就是对身体、觉受、心念等,一切的现象以佛的正见来观察思维,即 不净、苦、无常、无我来观,从而使心念安住,引发定慧的一种修持方法。 二、 四正勤(佛弟子四种正确的精进方式) 律义断:已起恶念或不善法立断; 断断:未起恶念或不善法决不起; 修断:未起善念善法令生起; 防护断:已起善念善法令增长; 主要的意思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总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三、 四如意足,也称四神足(佛弟子通过修证后可获得的四种自在之力) 欲神足:由意欲之力获神通自在力而觉悟; 勤神足:由精进努力获神通自在力而觉悟; 心神足:由心念之力获神通自在力而觉悟; 观神足:由智慧观想获神通自在力而觉悟; 四神足是四种获得神通之力的方法。如意念之力、勤奋不懈地坚持修证之 力、心的专注力、智慧的观照之力,这些力量达到一定程度,即可获得帮助我们 解脱或觉悟的神通之力。曾经,有初发心菩萨问文殊菩萨,我已发菩提心,也已 完全相信自己具足圆满的佛性,但为何却没有佛的神通自在之力?文殊菩萨说: “其力未充”。即指他的修证之力未圆满,故神通自在无法显现出来。 此四神足之力是指在佛的正知正见的指导下,按佛法正见而获得的神通之 力,才有可能帮助众生从三界六道的迷惑中解脱。天魔外道等也有神通之力,但 并不能从三界轮回中解脱。 四、 五根(佛弟子要解脱轮回必须依止的五种基石) 信根:信奉佛法,决不动摇; 勤根:精进努力地弃恶扬善,修持正法,决不动摇; 念根:如四念处,以佛法正见来忆念观想,决不动摇; 定根:心不散乱,培养坚固的禅定基础; 慧根:对万事万物的实相看得愈来愈清晰,解悟佛理; 由以上五根可以产生五种解脱烦恼无明的五力。没有智慧和力量我们无法从 三界解脱。信、勤、念、定、慧是修证佛法圆满的根基。 五、 五力(佛弟子靠坚定信念修行获得的五种力量) 信力:靠增长信根而获得的力量,可摧毁怀疑带来的烦恼; 精进力:靠增长勤根而获得的力量,可摧毁懈怠等烦恼; 定力:靠增长定根而获得的力量,可摧毁心神散乱、杂念纷飞的烦恼; 慧力:靠增长慧根而获得的力量,可摧毁无明、疑惑、偏见、贪、嗔、痴三 毒带来的烦恼; 念力:靠念根增长而获得的力量,可禀持正念,摧毁身、口、意不合一带来 的烦恼。 六、 七觉支(佛弟子在修行途中需注意的七个事项) 法觉支:选择正法修证; 精进觉支:选择正法后,如理精进修学(比如四正勤,是佛说正确的精进方 式之一); 喜觉支:禅定中产生的喜悦,此喜悦乃是觉受,不可执着(也即对禅悦应选 择的见地); 轻安觉支:禅定进入轻安境界,身心的粗重、烦恼逐渐减少,按佛的正知见 正确对待此境; 念觉支:修行中用正思维来观照; 定觉支:禅定的定境可分为很多种类,刚开始学习佛法要努力培养正定。比 如一些宿世有根器的弟子可以在刚开始修证佛法时,就能游戏神通,这不属于 “正定”,可能反而会最终障碍解脱; 行舍觉支:舍离一切虚妄之法,一切都不住,空有不住,分别执着破除; 七、 八正道(佛弟子在生活中,要遵循的八种正确的生命方式) 正见:正确地认识世界实相,此处指佛的见地(正见解); 正思维:对事物要保持正面的思维(正思维); 正语:谈吐口气要正。如说话要不绮语、两舌,东家长西家短,议论是非, 口气轻薄、挑逗等等习气(正语言); 正业:正确的言行举止,得正当清净的业(正行为); 正命:在此世界有正确的安身立命,生存之道,指选择正当的职业(正职 业); 正精进:止恶行善,选择正确的修行方法不断努力,按佛的教化去积极愉快 地生活(正精进); 正念:保持对事物的正确观察和思维(正意念); 正定:以正见的指导获得定力(正禅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