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易经资讯>六爻

易经智慧:山地剥卦蕴含的哲学道理,易经解读

易经网 六爻 2025-08-26 15:28:16 101  

易经智慧:山地剥卦蕴含的哲学道理,易经解读由易经网发布

《易经》中“剥卦”的智慧

剥卦是《易经》中第23卦,第22卦是贲卦,卦序中: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装饰到了极点亨通就到了尽头,所以接着是剥卦。剥卦是慢慢剥落的意思。

《象传》中: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剥卦》的卦象是坤(地)下艮(山)上,好比高山受侵蚀而风化,逐渐接近于地面之表象,因而象征剥落;位居在上的人看到这一现象,应当加强基础,使它更加厚实,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住所而不至发生危险。

《剥卦》卦辞:不利有攸往。不宜有所往。

《彖传》中: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剥,剥落。阴柔剥而变阳刚。“不宜有所往”,小人正盛长。顺从(天道)而知止,这是观察了天象。君子崇尚阴阳的消息盈虚之理,这是顺天而行。

剥卦,五个阴爻在下面,刚刚生长,一个阳爻在上面而将要到了尽头,阴爻盛长而阳消退。阴盛阳衰之象,小人壮大而君子受病。下卦坤卦,上卦艮卦,坤顺艮止,有顺时而止之象。众小人剥君子,所以君子不利有攸往。


《剥卦》初六爻,爻辞:剥床以足,蔑贞凶。剥落床体先由床的最下方床腿部位开始,整个床腿都损坏了,结果必然凶险。

《象传》中:剥床以足,以灭下也“剥落床体先由床的最下方床腿部位开始”,是说先损毁床的基础。基础损坏毁灭了,自然就会有凶险的情况发生,而且还会逐渐扩展波及到上面。

阴剥阳,自下而上。以床取象,取的是身之所处。从下面开始剥落,渐渐就会危害自身。阴剥阳,柔变刚,是邪侵正,小人开始消君子。必然会有凶险。


《剥卦》六二爻,爻辞:剥床以辨,蔑贞凶。床剥落已到床脚与床的连接处若对此视而不见,凶险。

《象传》中:剥床以辨,未有与也。“床腿剥掉后,又开始剥落床头”,是因为六二爻没有相应的阳爻援助。由于没有外援,所以导致凶险的情况发生。


《剥卦》六三爻,爻辞:剥之,无咎。床离散了,没有灾祸。

《象传》中:剥之无咎,失上下也。“虽被剥落,却没有什么灾祸”,是因为六三脱离了上下阴爻的行列,而独与阳爻上九相应,由于它潜藏着阳刚的性质,所以仍然可以免灾祸。

众阴爻剥落阳爻之时,六三爻与上九爻(阳爻)相应,其志向为从正道,但是处在众阴之中。众多小人要害君子,六三爻虽然志向是从正道,但其势孤弱,又不想同流合污,所以剥落没有灾祸。


《剥卦》六四爻,爻辞:剥床以肤,凶。床面开始剥落,凶险。

《象传》中:剥床以肤,切近灾也。“床头剥落完了,又开始剥落床面”,是说已经迫近灾祸了。因为床面剥落损坏,必将危及到床上之人,所以说迫近灾祸了。

剥落从床足,渐渐剥到床面了,将要灭身,所以凶险。阴长以经盛大了,阳爻被剥落严重,正道将要被消退。


《剥卦》六五爻,爻辞: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鱼贯而入,像率领内宫之人顺承君主那样得到宠爱。没有什么不利。

《象传》中:以宫人宠,终无尤也。“像率领内宫之人顺承君主那样得到宠爱”,最终当然不会有什么不利。

”鱼“属阴,”宫人“阴中之美者,受制于阳。六五爻为众阴之主。六五爻为君位,剥落已经危机君位了,众阴之主,能使群阴按顺序,如鱼贯而入,反而能受到上九阳爻的喜爱。众阴有顺从之道,所以没有什么不利。


《剥卦》上九爻,爻辞: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硕大的果实不曾被摘取吃掉,君子若能摘食,则如同坐上大车,受到百姓拥戴;如果被小人摘食,则必然招致破家之灾。

《象传》中: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君子若能摘食,则如同坐上大车”,是由于百姓愿意拥戴君子;“如果被小人摘食,则必招致破家之灾”,是由于小人终究是不可以任用的。

众阳爻消剥已尽,唯独上九一个阳爻尚存,就像硕大的果实,不曾被摘取吃掉。如果上九阳爻也变成阴爻的话,就变成纯阴的坤卦了。但是阳不可能被剥尽,上九变的话,必然会复生在初爻,也就是初爻变成阳爻。

易经智慧:山地剥卦蕴含的哲学道理,易经解读由易经网整理发布,有任何问题可以直接联系易经网客服,

易经智慧:山地剥卦蕴含的哲学道理

剥卦象征着山附于地,寓意事物逐渐剥落、衰败。其核心在于揭示事物由盛转衰的过程,提醒人们要居安思危。

剥卦强调“厚下安上”,即稳固基础以应对变化。它告诫人们,在顺境中不可懈怠,应注重积累与防范。

同时,剥卦也蕴含“阴长阳消”的哲理,暗示事物发展有其内在规律。面对困境,需保持冷静,以柔克刚。

剥卦启示我们,唯有顺应自然,才能在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仅代表易经网观点。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guoxueweb.com/liuyaon/287313.html

易经网

微信:yijingwang01 | 鲁ICP备18052396号-1号

Copyright © 2012-2025 易经网 版权所有

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