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易经资讯>易经资讯

养 《易》与「毗婆舍那」的对话浅谈------刘哲雄

易经网 易经资讯 2025-07-31 16:18:00 101  
《易》与「毗婆舍那」的对话浅谈
刘哲雄
观是一切智慧之源
仔细端详《系辞下传》,我们可以找到《易》形塑、汇集、整全为一个模型系统的写真过程,其文本是这么描绘的: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注1)
从文本的描绘中,你我可以发现:「未有《易》前《易》已存在。 领导者透过所派遣至四面八方的不同专业人员进行对当地相关人、事、地、物的观察(观察本身即已含盖分析、归纳的作为),然后,宛若子宫孕育生命体一般的,在蓄育、内化、整全所有的信息之后,将《易》以符号及文字恰如其分的表达出其内蕴的意义; 再经由时间及人事长时间的变迁、摩荡、筛选,整治出我们现今所看到《易》的模样」(注2)。 由此可知:观确然是《易》之智慧产生的本源。
近一年多的时间,除了持续习《易》之外,自己也修习着「毗婆舍那」; 虽说己身放逸的心和行为,导致修习的成效不彰,可是,就在行践的过程中,却明确的觉察到:「毗婆舍那」也是以观作为修练的基石; 所不同的是其所观的目标是身体在行住坐卧、二六时中的一切变化。 「毗婆舍那」Vipassanā是巴利语之音译,Vipassanā是一个复合词,班迪达大师(Sayādwa U Pandita)于所著《佛陀的勇士们》有这般的言说:「Vi是指『以种种方式』,passanā则是指『见』或『知道』」; 其中巴利文pa的字根,《念处观》一书则进一步阐释其意为「深入、深刻或强力」; 而「于修行过程中,藉由『毗婆舍那』的修行所获得的智慧,即称为观智、毗婆舍那智」(注3)。 综言之,「毗婆舍那」是指初期佛教中《大念处经》所言述的修练方式,系针对己身的生命现象「如实的观察正在发生的事物」,于了知「无常、苦、无我」是人生真实共相之后,藉此依次第的持续修行,让自己于「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注4),以获致最终「一切烦恼皆止息」的解脱—涅盘! 出乎意料之外,人的终极解脱,竟然亦是藉由观的亲身体证及蓄育所创生的智慧才获致的。 观当真是一切智慧创生的本源!
从《系辞传》的描述之中,我们可以知道《易》以观一切自然现象(含盖人)为基础,开展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及有着总结运用意向的干之用九和坤之用六,再进一步结合后世持续阐扬其义理的十翼传,使得《易》完整的藉由其符号及文字所内孕的「理、气、象、数」为底蕴,传神的写真着自然和人生的往复变化,道尽生命运旋的理序,经典的智慧之语, 确然有效的指引出你我之所以圆满人格的道路。
反思「毗婆舍那智」的养成,其所观的「生命现象」到底指的是什么? 是否与《易》的创生过程所观察的标的相同? 藉由观的历程所创生的智慧,为什么能够开发出人得以解脱之道? 或许,我们从《大念处经》所云的道理,即可知悉「毗婆舍那智」之所依以修得解脱之道的理序,其文本如下:
如是我闻。 … 世尊乃如是言:诸比丘! 这是使众生清净,超越愁悲,灭除忧苦,成就圣道,体证涅盘的唯一道路,即四念处。
何谓四念处? 于此,比丘安住于身,随观身体,热忱、正知、正念,去除对世间的贪欲与烦恼。 安住于受,随观感受,热忱、正知、正念,去除对世间的贪欲与烦恼。 安住于心,随观心识,热忱、正知、正念,去除对世间的贪欲与烦恼。 安住于法,随观诸法,热忱、正知、正念,去除对世间的贪欲与烦恼。 … (注5)
前文所指的文意指涉的是:从四念处:「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的修行方式着手,以「正知、正念」剎那相续、如实的观察到「身、受、心、法」等生命现象当下的变化,了知其随时生灭的真切情境,断除一切「无明、渴爱与执取的积聚」,并且藉由热忱、持续的修习,亲身体证涅盘,成为一个「正等正觉者」。 (注6)就前述对「毗婆舍那」修行方式的了解,与《系辞传》经由联想方式,取用其相应境遇或模拟关系以为喻,来推论人生所面临诸多情境的阐释模式,以获得人生诸多疑难杂症的解决之道,我们可以了知二者在「对象」的选择上已有实质的差异性存在。
《易》与「毗婆舍那」虽然在「对象」的选择上有着实质的差异,可是却同样是藉由「观」以获得智慧,于人间世二者是否存有相互为用、相辅以相成的可能? 就《大念处经》文本的了解,藉由「毗婆舍那」的修练,能够获致人的终极解脱; 而《易》谦卦之卦辞言:「谦,亨。 君子有终」,此所谓的「有终」,是否亦是「解脱」的同义之辞? 如果二者在修练的理路上是可以「互通」,我们又如何从二者所含蕴的精髓之中,吸取那足以养生的智慧,来求得「进而上」的不断超越,甚至于真的在此生获得「一切烦恼皆止息」的解脱? 本文尝试经由《易》与「毗婆舍那」的对话作一探寻,希冀真能觅得「所以养之」之道。
养什么?
追求任何事件的成就,目标的确立为其首要; 可是生而为人的我们,若无健康的身体而奢求拥有智慧、获得解脱,恐有缘木求鱼之失! 因为,只有以此难得的人身进行实修,才可能获得解脱之道的。 是故,健康的身体实是欲藉由修行以得到解脱者、或欲成就可大可久之德业者的要件之一。 可是所谓的「健康」,它的范畴到底为何?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够经由所养所蓄来获得足以进行修练工程的「健康」? 又要达到怎样的水平才是恰恰合于修行道路的需求,无过与不及、甚至造成负面障碍的疑虑?
《易. 序卦传》非常直接的告诉我们:「物穉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 需者,饮食之道也。 … 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 颐者,养也。 不养则不可动...」; 从最基本饮食之养说起,兼及资源、能耐、进退之道等相关经验的蓄积,然后才有适当行动的展开。 养是处事待人的前行功夫。 蒙卦《彖传》则以不同角度切入,「蒙以养正,圣功也」。 直接言说所欲养之及其所可创造出来的成果。 由前述我们可以推知「养是一切行动的基础」。
需卦《象传》以「云上于天」自然界正在酝酿造势的景象,直接言说人的「饮食」以养健康之身体、「宴乐」以养愉悦之精神,只不过是「酝酿造势期」,真正的目标并非在此! 卦辞所言:「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则坦承「当我们能够认清『需』的真实境遇,以无私无偏的智慧(注7),贯穿障碍以通达于一切实相,恰如其分的自持以开创出良善根基—健康之身体、愉悦之精神—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迎向挑战,闯出一番新的局面」。 需卦所示现的果真是一种酝酿造势、期待开创新局、「饮食宴乐」以养精蓄锐的等待时期!
    颐卦则适时的把所以养之的基本概念做了直接的提点。卦辞:「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明白的宣说「透过详实的观察审辨其所以施其养与就其养的颐养之道,如能获致恰如其分、行得其所宜之正,则吉的美好结果将因此而实现。只不过,这一切的行践作为,仍将回归到每一个人的身上,是无法假手于他人来完成的。」前人曾就其颐养的归趋做了整理:「动息节宜以养生,饮食衣服以养形,威仪行义以养德,推己及物以养人」。再观颐卦《彖传》的言说:「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颐卦《象传》云:「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易》所言之养,而有着偏于口体身躯、任事待人之养的意图?综观全《易》之文本,真如一般所认知的:《易》是一本重在实用,希企能先事而备的忧患之书。
不过,《易》亦有一大特色:「其文辞絜而简易,在它未与任何人事物串联接着的时候,它是纯文字的、中性的」。是故,在多数时刻,我们都可以藉由想象力,对其做更宽广的、应事的解读—《易》的盲点亦在此。因为想象力与解读的能力和精准度,往往是受限于人所拥有相对背景知识的涵养及其初发心而有了后端结果的差异,这也是习易者当具足的自觉!—那么就「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之文字意义,可否寻求与前述《大念处经》之所言,做一可以相互呼应的对话?
一切的道理都是相通达的。其实,当我们解开外物的框框及束缚,以贞正为依归,让「观其所养与自养」的范畴不断的转而向「身体、感受、心念和现象」的变化去进行探索,在过程中的每一个当下,我们只要不预设立场的任由事物自己说话,并且用正念的单纯注意,专注的钉住事物进行直接的观察,了知其变化,就可以洞见一切事物的真实本质;「毗婆舍那智」亦将在日新月异的积蓄中由养而成!
同与异的互参
    《易》如自然之道,亦依序、依时的熟成而进化推演。是故其将人所观察到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的元素,分别依序以干、坤、震、巽、坎、离、艮、兑(称名为三画卦)的符号及文字表示之,并且又各自依序赋与健、顺、动、伏、陷、丽、止、说的质性;补之以《系辞下传》的论说: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便将天道与人世间的一切情事完整的含蕴于其中,而我们只要经由阅读或占卜等习易有成之功夫的连结,就可以得到相符相应以说明事故变化的缘由、现况及该有的对策与处置模式,再藉由悔改及实际行动的投入,让变故获致改善而臻于圆熟无咎,即可以达成圆满人格的目标。
    现实世界,我们往往有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的感慨,圆满人格有时更好像天方夜谭!那是因为人生永远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不足?或是欲求、渴爱过大?艮卦《象传》非常直接的叮咛:「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提醒我们重新思索「人之所立」者为何?当「兼」、能「兼」之行又为何?其实艮卦之卦辞即是答案及成果的示现,而《彖传》则言说着行动的历程,其文本分述如下: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彖传》: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在藉由「四念处」的修习,针对行禅、坐禅与日常生活起居的观察之中,己身对艮卦之文本有着相应的觉知:「『止』是一种完全相融于一切变化之中,与时俱进的活动过程;『相融』则示现着宛如静止一般的不变之持续变异;『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实际上是一种将能观的心依附、黏着于变化之本身,如理作意的因其变而变的观察与了知历程。终能无碍的、以种种方式分析而了知的智能,形塑具穿透力的洞见,照亮一切而遍知一切现象,则是『其道光明』的脚注」(注8)。有了前述的认知之后,再经过类似艮卦六爻的演进历程,最终止于至善的「一切烦恼皆止息」的成果,则是完全脱离《易》之一般卦辞描绘形式的艮卦之卦辞「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的证道之言?!《说卦传》言说艮:「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确实而无暇遗;而《大念经处》 佛陀的教导:
复次,诸比丘!比丘行走时,了知:「我正在行走。」站立时,了知:「我正在站立。」坐着时,了知:「我正在坐着。」躺卧时,了知:「我正在躺卧。」无论何种姿势,皆如实了知。
经由直接、无预设的观察所做的说明,正和艮卦所言说的理序互通而不悖!《金刚经》所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正是如此的理序与观照作为的相应示现!
修习「四念处」的成就保证
    在人生道场的修练中,《易》之卦序以干、坤始而终于既济、未济,难道只是了知事件终则又始的砥砺?或是对人生无尽轮回的了知和感慨?《杂卦传》以「干刚坤柔」始而终于「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是希企扭转乾坤的谆谆提点?抑或是对于人无法「毅然转身」的当头棒喝?观卦上九之《象传》言:「观其生,志未平也。」若与《文言传》始于「元者,善之长也…」而终于「天玄而地黄」的苍茫感受综合观之,难道不是一个位居高峰者对人生无奈的不平吶喊?习《易》果真是一辈子的事!可是,归处何在?是谦卦的「君子有终」?
    在《大念经处》叙述完二十一种四念处的禅修方式之后, 佛陀作了如此的保证:
      确然,诸比丘!凡修此四念处达七年者,可得二果之一:于现法证得究竟智;若有余执,则得不还果。遑论七年,诸比丘!凡修此四念处达六年……遑论一年……遑论半个月,诸比丘!凡修此四念处达七日者,可得二果之一:于现法证得究竟智;若有余执,则得不还果。(注9)
这保证果真激发人心!也让人生出心向往之的心念!
于习《易》以求豁达人生(此是笔者习《易》的初衷)的同时,如果能够再以MBSC佛陀原始正法中心的禅修手册中所记载的正确态度:「不期望、不分析、不判断、不比较、不担忧」,不预设立场的、一任自然的进行实修的行践,那么最起码的「君子有终」,应是可预见的结果;至于身体的健康,从无数的书籍和朋友之中,我都可以找到确切的相应案例,不过以「一切烦恼皆止息」的结果而言,「身体的健康」只是另一项附加的、有价值的产物而已!
 
注1:本文所引用《易》及易传之辞,皆援用 刘君祖先生所编着之《经典易》
注2:由《尚书‧舜典》所描述「舜于承担大位之后,亦派遣专业人员至四面八方进行实地观察,以建构往后四时行事的作为」,可以推知此为当然之行。
注3: 班迪达大师(Sayādwa U Pandita)一九二一年生于缅甸仰光近郊,自一九八二年即担任「马哈希禅修中心」的住持和尚,遵循佛陀所指导的「四念处禅修法」,以复兴及开展原始佛教严格戒行及密集禅修技巧而闻名,现仍以八十八岁高龄度化众生出离苦海。《佛陀的勇士们》与《念处观》二书皆是 大师的著作。
注4:语出自《中阿含经》部分之《说智经》,详见庄居士春江所编着之《阿含经》随身剪辑 页48。
注5:《大念处经》出于巴利经典《长部》第22经,详见《正念的四个练习》
喜戒禅师(Venerable U Sīlānanda) 着 赖隆彦 译 橡树林文化出版
页211~246
注6:「正等正觉者」意谓:「Sammāsambuddho正遍知,正觉知一切法的人」。 是一位遍知诸苦法,断绝诸集法,证得诸灭法,修习诸道法,于四圣谛未得到引导而圆满自悟的人。
注7:「光」普照大千世界,无有偏袒; 于人,这是一种智慧的呈现。
注8:详见笔者于2009年5月20日于台湾周易文化研究会之易学研讨会所发表《养—与自己对话》之文章。

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仅代表易经网观点。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guoxueweb.com/yijingzixun/284157.html

易经网

微信:yijingwang01 | 鲁ICP备18052396号-1号

Copyright © 2012-2025 易经网 版权所有

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