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介绍至圣先师孔子时,我们都会这样叙述:''孔丘,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殁,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后代敬称孔子或孔夫子。 ''因此我们称呼孔子的姓氏时,我们称呼子孔; 我们称呼孔子的姓名时,我们称呼子丘; 我们称呼孔子的氏名时,我们称呼孔丘; 我们称呼孔子的名字时,我们称呼丘仲尼; 当然我们也可以称呼孔子的氏字为孔仲尼; 由此我们就很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孔子的「名」为丘。 孔子只是我们对于至圣先师的尊称,孔子不姓孔,孔子姓子。
中华文化历史渊远流长,生活由简而繁,又由繁而简,反反复覆,覆覆反反,从古代的由简而繁,到近代的由繁而简,综观近代的所有人类在法律方面的称谓都只有用到姓和「名」,而在日常生活中口头上的称呼也只是呼喊「名」而已。
正如大明帝国时期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都头武松的便是! “这个出处的「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都在使用的成语,可见一个人除了表示血统渊源的「姓」外,在外人际之间加以分辨不同个人的「名」是何等的重要!
老子《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此处的「名」更是突显出非常的重要性,《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 ''可见「名」正言顺这件事对于一个人在一生当中绝对是不应该被视为儿戏!
正常而这,人出生呱呱落地时就被上天赋予了新生命来到世间,父母长辈们就会自己做主或听取别人的意见帮新生儿命「名」,无论在法律上的身份认定或日常生活中的称谓都会影响着这一个人的一辈子,所以「名」正言顺,言顺事利才会如此重要!
可是一个人万一从出生时就因为不知天命(没有算命)的疏忽或其他原因的轻忽而出现「名」不符命的运用法则(不知改运),当然就会丧失扭转乾坤、趋吉避凶的机会! 如此岂不可惜?! 如此岂不遗憾?
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仅代表易经网观点。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guoxueweb.com/yijingzixun/28577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