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风水面相>阴宅风水

科学态度看隐态 解密原为破迷信

易经网 阴宅风水 2025-03-27 20:54:29 101  

科学态度看隐态   解密原为破迷信

     

    以上是我在2006年上半年写给读者的复信,后来又做了补充,为参加第四届中华易学大会我写了《隐态世界对运程影响》的论文,限于篇幅未能尽意,将这封复信附上,算是注解。

    对于隐态世界的探索,人类从古至今从未停息过,发生在南北朝时期关于形与神本质的辩论,因论辩的双方都是以比喻等间接方式来反难对方,缺少有力的实证,不能以理服人,其结果是高举神灭论大旗的范缜并没有说服谁相信他的神灭之论,否认隐态世界的存在,带来的却是佛教和其它宗教的进一步繁盛。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解密隐态世界的钥匙,量子力学研究表明:一对正反粒子相碰撞可以湮灭,变成携带能量的光子,即粒子由质量转变为能量;两个高能粒子碰撞有时可能产生一对新的正反粒子,即能量可以转变成具有质量的粒子。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同理可证,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形与以能量形式存在的神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互为因果,相互依托。

关于多维空间,这是现代物理学的概念,古时将肉眼看不见的神秘物质存在的空间称之为虚空,虚空中存在神灵世界,这个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折射,又有自身的运动规律。以现代物理学的观点,三维空间是我们肉眼能看得见的物质世界,这个世界有三种物质形态:气态、液态、固态。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将时间加入其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四维空间,亦称四维时空。而进入上世纪70年代中期,科学又确认了另外三种物质形态,即“等离子体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和“费米子凝聚态”这三种形态都是肉眼不可见的。在超对称理论中科学家提出宇宙应该是八维空间,做为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基本粒子,可以由四维空间转入八维空间,也可以由八维空间转为四维空间。而近期的超弦理论更进一步解释了多维空间的存在,超弦理论认为基本粒子并不存在,存在的是振动的闭合弦,是弦在空间的运动,这个弦的运动非常复杂,以至于四维空间无法容纳,必须高到十维空间才能满足它的运动。

在弦论的基础上,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科学家提出:在四维空间之外还应存在六个空间维度,这些隐藏的空间维度以及其微小的几何形状蜷曲在我们宇宙的每一个点中,这六个高维度的空间可以接纳任何可能的形状,而且都与自身的世界相一致,具有其自身的物理学规律。做为生命的本原------生命能量信息场,在生命体结束时以另一种物质存在的方式,由三维时空转入多维时空,即以能量场的形式存在,生命信息场能量高的进入高维度时空,能量低的进入低维度时空,而最高的第十维度的时空存在宇宙的每一个点中,能量场最高的各教教主基本上都在这个维度空间中,这就是传统的佛教理论所阐述的佛不着相的原因。

做为最高能量的佛----信息能量可以存在于宇宙的每一个点中,而我们人类与之相比甚为渺小,犹如孙悟空坐在如来佛祖手掌中,无法观其全貌,因此也就无形无相。如果拉开到足够远的距离,比如说乘宇宙飞船到太空中,就可能观其全貌。

这也许是西方宇航员返回地面后大多笃信上帝的原因,包括第一个踏上月球表面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这些集高科技为一身的精英们不能愚昧无知吧。物质与能量的转换在四维空间与另外六维空间之中,能量可以转换为物质,物质可以转换为能量,高维度时空的能量场可以进入三维空间,也就有了各种神灵的“显圣”现象存在。

七十年代在五台山开光大法会上,文殊菩萨从云端示现“显圣”,被在场的观众用相机抓拍到,现在相片供奉在五台山大显通寺。在我刚接触佛教理论时,片面理解佛教经典中佛菩萨不着相之说,也常谈见佛非佛之论,那时还没有站在虚空的高度看问题吧!佛菩萨和道教天神为显神通示现人间“显圣”,让世人感受到神灵世界的真实不虚,以此劝恶扬善,这是神道设教的真正目的,佛所说的不着相是心中无我,并非是不存在,他存在于最高维度的多维空间,与宇宙同存!其高能量信息场可以存在于宇宙的每一个空间,其中任何一个空间的信息能量场都可以重新结合成新的生命体,这就是“分灵下凡”之说,也是佛菩萨有千百亿化身的原因。

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仅代表易经网观点。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guoxueweb.com/yinzhaifengshuin/139060.html

易经网

微信:yijingwang01 | 鲁ICP备18052396号-1号

Copyright © 2012-2025 易经网 版权所有

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731fe9d0a58f611027423c69d0080ded";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