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紫微斗数>紫微斗数

一六共宗_紫微斗数

易经网 紫微斗数 2025-04-26 13:20:32 101  

一六共宗 

命→疾厄是一六共宗         疾厄→福德是一六共宗       福德→子女是一六共宗 

子女→事业是一六共宗       事业→兄弟是一六共宗       兄弟→迁移是一六共宗 

迁移→父母是一六共宗       父母→财帛是一六共宗       财帛→田宅是一六共宗 

田宅→夫妻是一六共宗       夫妻→交友是一六共宗       交友→命 是一六共宗

1).“家庭”肇始于“婚姻”,故以“夫妻宫”为“田宅宫”的“共宗六位”。 
2).“晚景”仰赖于“子女”,故以“子女宫”为“福德宫”的“共宗六位”。 
    注:“子女宫”是紧系福报的累世“因缘位”。故而也与先天的“天份”、“根器”有关。 
3).“福德”福分与德行紧系着“寿元”与“生命力”,故以“福德宫”为“疾厄宫”的“共宗六位”。 
4).“经济能力”攸关于“事业规模”,故以“兄弟宫”为“事业宫”的“共宗六位”。 
5).“社会地位”攸关于“成就大小”,故以“迁移宫”为“兄弟宫”的“共宗六位”。 
6).“财富”累积于“金钱”,故以“田宅宫”为“财帛宫”的“共宗六位”。 
7).“婚姻、感情”缘起于“人际对象”,故以“交友宫”为“夫妻宫”的“共宗六位”。 
8).“学识、专业”有助于“立足社会”,故以“父母宫”为“迁移宫”的“共宗六位”。 
9).“修为、涵养”裨益于“待人处世”、“立足社会”,故以“父母宫”为“迁移宫”的“共宗六位”。 
10).“法律、道德”规范了“社会秩序”,故以“父母宫”为“迁移宫”的“共宗六位”。 
11).“性格、个性”左右着“人缘”,故以“命宫”为“交友宫”的“共宗六位”。 
12).“纵欲”可以“毁福报”、“害健康”,故以“子女宫”为“福德宫”的“共宗六位”。 
     注:故云万恶“淫”为首。 
13).“孝养父母”、“礼敬师长”可以“种福田”、“广际遇”,故以“父母宫”为“迁移宫”的“共宗六位”。 
     注:百善“孝”为先。 
14).“达观、仁慈、善德”可以“快乐”而“健康”;“简约惜福”必然“延年益寿”,“奢华浪费”当然“折

福报”〈福尽人亡〉。故以“福德宫”为“疾厄宫”的“共宗六位”。 
     

1、“命三方”以“田宅三方”为其“共宗六位”: 
  老生常谈的一句话:做人要“有守有为”。“为”者于何?“命三方”;‘守’者则是“田宅三方”〈收藏宫〉。 
  注:“田宅三方”为“二、六、十”三宫,属阴宫〈主静〉,故主收藏守敛。 
  注:“命宫”为“内”,阳中之阴;“迁移”为“外”,阳中之阳。“迁移”而后  “交友”,强阳之后的转       

入初阴,故以“交友”为阴中之阳。 “交友三方”的对宫即为“田宅三方”,故而“田宅三方”为阴中

之阴,是绝对主“静”的“收藏”宫。 为而不守,一场空忙;守而不为,坐吃山空。所以:

a.“命”以“疾厄”为其“共宗六位”
       注:“疾厄”破〈双忌以上〉者,则“情绪不稳”或“耐力不足”、“朝三暮四”、“心有余力不足”,

容易厌恶、倦勤、思变而事不恒常,当然影响成就。 
  b.“财帛”以“田宅”为其“共宗六位”
       注:“田宅”破〈双忌以上〉者,容易“财不入库”或“破耗难蓄”,提升不了人生的“着力点”,当

然影响成就。 
  c.“事业”以“兄弟”为其“共宗六位”
       注:“兄弟”破〈双忌以上〉者,容易“财不能蓄”或“经济不佳”;纵有能力而少了资金,当然影响

成就。 
2、“田宅三方”以“福德三方”为其“共宗六位”: 
   “小富由俭、大富由天”,何为“天”?乃累世而来的“因缘果报”─“福德三方”的所使。 
   “福德三方”─因缘果报紧系着一个人的“性格与际遇”,“穷通贵贱”由此出。 
     因此,“财富之根”是在─“先天福报”。 
3、“福德三方”以“交友三方”为其“共宗六位”: 
    谁都知道“积德”可以“造福”。 
   “德”积于何处?“交友三方”─
    a.“父母”─百善孝为先。 
    b.“交友”─行善布施。 
    c.“子女”─慈心爱物。 

注:一、六同观 :

一、六同观的概念法则→它们是永远的「互为表里」: 论「财帛」,必需同观于「田宅」。论「事业」,则同观于「兄弟」。论「命宫」,应同观于「疾厄」。  也就是说,论「命三方」,需同观于「田宅三方」。同理,论「田宅三方」,需同观于「福德三方」。 懂得透析「田宅」、「福德」两三方,这就是如何「观格局」的入手法则。

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仅代表易经网观点。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guoxueweb.com/zwds/149339.html

易经网

微信:yijingwang01 | 鲁ICP备18052396号-1号

Copyright © 2012-2025 易经网 版权所有

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731fe9d0a58f611027423c69d0080ded";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