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知识,中国民俗——万福礼,寓意万福万寿、绵长不断…,易经网推荐易经知识,易经网最权威的易经平台,山,医,命,相,卜,易经视频,易经资料,易经大师汇集地。

自古以来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礼”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标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其中的拱手礼、万福礼是最具中国味道的传统礼仪。
万福礼,人们行礼时口道万福,便是万福礼,不特指行礼动作。而万福礼与深衣一样,最早都是不分男女,男女通用。因此在先秦、秦、汉、唐时代,是用于交流问好,口道万福祝之。

万福礼的起源及发展
“万福”二字,出自《诗经》,最早是表示祝福的吉祥语。
《小雅·蓼萧》中有“万福攸同”;《小雅·桑扈》中有“万福来求”。这两首诗中的“万福”,都是表福气满满、福气多多之意。
基于“万福”的意思,所以后来“万福”发展为祝颂的话:祝福别人长寿,或者称颂别人功绩。宫廷之中,“万福”还多用于下级对皇帝、皇后、皇太后的祝颂话。
“皇太后万福,至尊孝性非常,殿下不须别虑。”——《北史》
因私谓处钧曰:“圣上万福,王宜竭力忠孝,不可草草。”——《新五代史》
到唐代时,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她重新制定了一套女子拜礼,用于提高女子地位。以前,女人要跪拜,但武则天规定,女子“正身下立,两手当胸前,微俯首,微动手,微屈膝”即可,不须跪拜。这种礼仪,在当时叫“女人拜”。
此后,“女人拜”的礼仪便流传了下来,宋元明清时期,女子都会行此礼。直到清朝时,江永还在《周礼疑义举要》中说:“今时妇人之拜,直身而微动其手,微曲其膝”。
由于唐代时“万福”已经逐渐成为女人行礼用语,女人在行“女人拜”之礼时,也会口称“万福”。“女人拜”之礼和口称“万福”的结合,就是“万福礼”。

万福礼的形式
最初的万福礼:女子双手放在胸前正中间,不分左右。双手握拳,且右拳在左拳上,上下稍微移动。头微低,稍微弯曲一下膝盖。这就是完整的一套动作,做动作的时候,口说“万福”,便是万福礼了。
这是汉族女子的万福礼,到了清代中后期,由于被汉化,满族女子也开始行万福礼。但是满族万福礼略有不同。
满族女子在行万福礼时:左腿在前,右腿在后,两翻交,并拢手指,双手手指相握,置于身体左侧,同时下蹲,幅度不要太大。这种万福礼,其实是和蹲礼的结合。

唐宋时期,不仅有万福礼,还有叉手礼,二者可以结合使用。宋代有一幅《杂剧图》,图中两个女子就是行叉手礼。如果在行叉手礼的同时,口中称“某某万福”,就可以视为“叉手万福礼”。
比如《水浒传》中,潘金莲第一次见到武松时,就是“叉手向前道‘叔叔万福’”。后来,潘金莲失手打了西门庆,也是“叉手深深地道个万福”。
现在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变中,女子行传统的“万福礼”如今在生活中已经很难见到了。
虽说貌似看来女子“万福礼”已经退出了社交场所,其实女子“万福礼”并没有离开现实生活。我们不过是在现实生活的不经意间,对传统的女子“万福礼”进行了变革而已。
当代的万福礼
我们大概都曾会经看到在许多社交场合、活动中(如空乘、宾馆、酒楼以及酒会社交、大型交往等等场合)那种:正身直立,右手轻盖在左手上,双手搭在中右侧腰边,微俯身低头,或微屈膝或不屈膝,口说“您好”的女子行礼法。
我们通常只把这个礼仪形态看作是个“迎宾礼”,但它基本保留了传统“万福礼”的礼态,如果你了解传统“万福礼”礼容形态,你就可以得知这个“迎宾礼”实际上就是当代的女子“万福礼”。
易经网是一个集周易文化、传统文化、国学文化研究和交流的专业性网站。
成立背景:易经网创建于2010年10月,拥有专业性周易研究团队,并致力于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服务内容:网站提供大量免费易学资料下载,涉及易经视频、易经预测、在线批八字、财运预测等,同时也包括紫微斗数等易学内容。
宗旨与目标:易经网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旨在与全国热爱易学文化和从事易学研究事业的专家学者共同对易学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归纳、整理,力求不断充实易学文化的学术与应用价值,
易经知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和智慧。它不仅是一种哲学体系,还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日常生活之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众多与易经相关的习俗中,“万福礼”尤为引人注目。这一习俗寓意深远,象征着“万福万寿、绵长不断”,寄托了人们对于幸福长寿的美好愿望。每逢佳节或是重要庆典,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万福礼”,以此来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祝福。
“万福礼”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从简单的糕点、水果到精美的礼品盒,都可能成为“万福礼”的一部分。这些礼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馈赠,更是情感上的交流和传递。它们承载着送礼者的心意,也传递着收礼者的喜悦。
易经网作为传播易经文化的平台,致力于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易经知识。通过推广诸如“万福礼”这样的传统习俗,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社会和谐。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更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无论是易经知识的学习,还是传统习俗的实践,都是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
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仅代表易经网观点。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guoxueweb.com/contents/19/3029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