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法的重要见地—唯识见 唯识见来自大乘佛法的一个重要派别“大乘瑜伽行派”,相传大乘瑜伽行派 的创立者是弥勒菩萨。但在人间,弘扬瑜伽行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无著”和 “世亲”两兄弟(约公元 4-5 世纪)。唯识见提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观 点。 瑜伽是相应之意,瑜伽行是通过观心识的形相而通达法界真相的解脱次第和 法门。持不同见地行瑜伽行,则成为不同见地的瑜伽行派。无著菩萨根据弥勒瑜 伽行的观点,确立修道的次第,于内识建立“唯识”,于外境建立“法相”。世 亲菩萨专门弘扬“唯识”。中国的大译师玄奘法师在印度主要学习的便是唯识的 教义。所以在中国汉地,大乘佛法偏重弘扬“唯识瑜伽行派”的理论。 唯识瑜伽行派的主要理论有:唯识无境、三性与三无性、四分、转识成智、 五位百法等。 唯识无境认为:事物仅是意识变化的外境,是不实在的。识可分为八识:眼 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八识亦被分为三类: 前六识为“了别境识”,它们分别把握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属于自己作 用范围内的东西,末那识为“思量识”,它主要把阿赖耶识思量为“我”,并伴 随着四种关于“我”的烦恼(我痴、我见、我慢、我爱)。阿赖耶识为“种子 识”,它是万象的根源,亦是其它识的根本,还是业报轮回或生命相续过程中的 主体。而且瑜伽行派的主流行者认为,对“识”也不能执为真实有,否则亦是一 种“法执”。这样其实便进入了“一切皆空”的中道思想。 “三性”与“三无性”表述的是类似的观念。三性是遍计所执性(人们不能 认识到唯识无境,因而从各个方面来“周遍计度”,虚妄地认为外部世界的种种 现象实在)、依他起性(由于事物是依缘而起的,因此无自性)、圆成实性(由 性空所显现的识的真性是一种圆满成就的状态);三无性是相无性(由于人们认 识的事物是虚妄的,因而这种认识所执有的“相状”其实就是无)、生无性(由 缘生起的东西不能有真正的自体或主体)、胜义无性(达到事物的最高真理“无 自性”或“真如”状态)。 四分是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指认识的自体能向外缘取的方 面;相分指认识的对象,这对象并不是独立于认识之外或有别于认识的东西,而 是认识自身的变现;自证分指认识自体对见分作用于相分的证知;证自证分指认 识自体对自证分作用的证知,而它自身的作用则可由自证分证知。除四分说外, 此派还有一分说、二分说和三分说。 转识成智将有漏的八识转化为无漏的八识,以达到不同层次的智慧。具体内 容是:将八识中的前五识由有漏转成无漏时,获得成所作智;在将第六识由有漏 转成无漏时,获得妙观察智;在将末那识由有漏转成无漏时,获得平等性智;在 将阿赖耶识由有漏转成无漏时,获得大圆镜智。 五位百法是唯识瑜伽行派对一切事物或现象的分类理论。 五位指诸法都分为五个主要类别,百法是分属五位之下的一百个概念。 五位是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心法指心自身,有 八种,即上述八识;心所有法指心所具有的作用,有五十一种,如受、想、定、 贪、嗔、慢、无明、疑、睡眠等;色法指物质现象,有十一种,如五根五境等; 心不相应行法指非色非心亦非心所之有为法,行蕴所摄,有二十四种,如生、 老、住、无常、方、时、数等;无为法指无生、住、异、灭,无因缘关系的东 西,有六种,如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真如无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