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帖子

学而优则仕_《论语》

国学网 2025-04-23 17:10:55 论语

学而优则仕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注释

    仕:做官。优:优秀。

译解

    子夏说:要想当官当得好就应该学习,学习好了才能当好官。

    读书做官,做官读书,这是古代读书人和做官人的信条。对子夏的这句话可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将学习作为当官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就如上面的译文。一种是学习和当官互为补充:出仕做官的人要是有余力就应该学习知识,这样可以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反过来,读书学习的人假如有余力就不妨出仕做官,这样可以把学到的学问付诸实践,为围为民。这两种理解,对认识学习的重要性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人各有志,不论是否选择仕途,读书学习是永远不能放弃的。

郑玄的人生选择

    郑玄是东汉人。他一生好学,当过官,又毅然辞官做学问,决心不再涉足仕途,全身心地研究儒家经书。他注释的儒家著作,直到今天,仍然是人们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郑玄跟许多学者一样,从小就喜爱读书。还不到二十岁,他当上了乡啬夫,负责管理当地司法和税收。他的父亲看到儿子这样有出息,非常高兴。可是,郑玄对乡啬夫却越干越没有兴趣。他觉得还是读书做学问更有意思。每到晚上,他就独自坐在青灯下,认真研读经书。有时候,一读就读到天亮。休假日那天,他就跑到州县办的学府里,向那里的老师请教,共同讨论经书。

    后来,他干脆辞掉了这个官职,父亲对此也无可奈何。

    郑玄三十岁时进了洛阳太学。最后又拜当时最著名的古文经学大师马融为师。他夜以继日地苦读,学问长进很快,连马融都暗暗佩服:后生可畏,后来居上!在郑玄别师回乡时,马融深情地说:你的学问现在是数一数二的了。希望你今后努力著述,为后人留下不朽之作!

    回到故乡的郑玄一面耕田种地,一面招徒讲学。有上千人都在他的门下求学。

    这个时候,已经是东汉末年。政治非常腐败,很多有知识的人都受到迫害。有的被逮捕,有的被流放,有的被杀头,郑玄因为和一些官场的人有来往,也受到牵连。当权者宣布不让他出来做官,不准他为国家办事。

    郑玄的学生听到这个消息,都愤愤不平,劝他直接上书皇上,陈诉冤情。郑玄摇摇头,平静地说:

    我根本就不指望他们会办什么好事!局面不改变,我就永远不涉足仕途!

    郑玄干脆把家搬进不其山的深处。从此,他每天迎着朝霞起床,一直忙到深夜,才上床睡觉。实在太累了,就扶杖散步,听听山中的鸟声,远眺变幻不定的白云。就这样,他刻苦著述十四年之久,注释了几乎全部的儒家经典。

    一直到他五十多岁时,朝廷才宣布解除对郑玄的管制。一个学生惋惜地说:这些年,老师您受苦了!不然,您可以为国家办许多事了。郑玄笑着摇摇头说:我还真要谢谢这十四年呢!人各有志,我并不愿意在这个世道里做官,而我的大部分著作正是在这十四年中写的呀!

拓展

    郑玄,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他对儒家经典的注释,长期被封建统治者作为官方教材,收入九经、十三经注疏中,对于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流传作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著有《毛诗笺》《三礼注》。

声明:发布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确认后马上更正或删除,谢谢!
国学网传递国学资讯,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资讯获取与内容创作服务,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多元化国学网。
关于我们
公司介绍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本站站务
服务协议
本站义务
友情链接
业务合作
广告服务
商家入驻
我要投稿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三己(山东)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鲁ICP备2025145619号-1| 客服邮箱:3131816650@qq.com
QQ|Powered by © 2001-2025 Guoxuewe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