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有养尸地?
养尸地为葬后多年不化,假若十年开棺尸身、盖水被仍见完好,尸身发胖且胀,或身上长毛见胖,且尸身完好者为确。 养尸之由来均与土壤有关,然龙气行于地中若有阻隔,气不通行,金井因地理师选地疏忽,以至呆气滞积,不利尸身与地气融会。 南方平洋大地,石多土少,穴场若有隔三至十米,便见大石压于气脉之方,庸师祇见当前之土,那会理会百步之凶,养尸地即成。
养尸与荫尸,又是否有分别?
荫尸不同于养尸,尸身不胖不脤,亦不长毛,十年后开棺,尸身就好像下葬前的模样,此种荫尸地,与天然之气阻隔,土壤干燥而百菌不生,故此尸身不化,尸身不化且又藏于密封的地下,历十多二十年,祖上福荫之力不进不退,故堪舆家曰之谓凶。 先人下葬后,亦可从墓相得知,假若碑石并无润色灵气,旧墓超过十年,碑石仍如新立一般,大多为荫尸之征。 养尸与荫尸,开棺后忌生人碰触,应先以长青竹揆其尸身,后再触及尸体的头部。
养尸及荫尸,有否其他成因?
养尸及荫尸亦可由地势、地质、药品、棺木的质素、葬法有异或地域气侯所做成。 寒冷结冻之地,令生菌受冻藏而停下化生,尸身自得保存而不化。 药品方面,尸身存放于殓房时,经受了大剂量的防腐药品注射,又或过身前受到了过度的药物配方。 地势方面,常年不见阳光之冷阴之地。 地质方面,过于干燥或过于潮湿,干燥之地令水份脱化,潮湿之地,水若注入井内则令尸身成半液体之状,从而不化。 棺木的质素,棺木过于封密,而导致棺木内呈现真空状态,令百菌不生。 另外,井内有用水泥、石灰、砂土防水湿,棺木加油漆,又或用胶封封固,此不佳的葬法,令养尸及荫尸出现。 不论何种成因,假若先人遗体下葬后成养尸或荫尸,后人不加以处理,子嗣定必受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