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知识,“冤家宜解不宜结”下半句是啥?,易经网推荐易经知识,易经网最权威的易经平台,山,医,命,相,卜,易经视频,易经资料,易经大师汇集地。

谚语“冤家宜解不宜结”自古至今,广为流传,意思是:双方有冤仇,应当设法消解,不该继续结冤。但下一句是啥呢?很多人却不知道。
“冤家宜解不宜结”的故事
战国时候,有两位士大夫经常闹別扭,一位名叫叔锦,另一个则叫季衡。这两人本来是井水不犯河水,没什么过节,可有一次两人为一件小事争吵起来。叔锦这人性情豪爽,刚正不阿,所以就没把这件小事放在心上。而季衡则不同,他为人小气,爱钻牛角尖,从那以后和叔锦打交道时,都十分谨慎,处处提防。
一次,叔锦仗剑向着季衡快步走来,季衡以为叔锦要来杀自己呢,就立刻拔出剑来向叔锦刺去,幸好叔锦反应很快,一下躲了过去。两人就这样打了起来,正打得难解难分时,刚好王侯从这里经过,就制止了他们。
王侯向他们二人询问了经过,然后哈哈大笑起来,对他们两人说道:“原来是一场误会啊。季衡是你多虑了,可叔锦也有错啊,你当初就应该和季衡以和为贵呀。冤家宜解不宜结,来来来,到我家里喝上几杯,化干戈为玉帛吧。”
此后,叔锦和季衡不但消除了仇怨,还结为好友。
“冤家宜解不宜结”的下半句
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唐伯虎常以俗语口语入诗,在《叹世之二》中就有这句“冤家宜解不宜结”,但很多人不知道还有下句,而且很重要。我们来读一读全诗:
《叹世之二》
明·唐寅
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须苦苦用机谋?
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诗的首联讲的是莫强求的道理,莫强求并不是让人们消极地不作为,而是如第二句所言“何须苦苦用机谋”。
诗的第二联论的是“知足”二字,不是每个人都只要有三餐饭饱即可,但一定要懂得自己的初心,明白自己到底是希望得到什么,唯有这样才知道什么时候该适当收住。
颈联是对生事害人之徒的劝诫。这一联“生事”和“害人”两个词正倒叠用,颇为耐人寻味。而“何时了”对“几时休”的两个问句,也让全诗更有说服力,充满着哲思。
最后一联是全诗最妙,用一句“冤家宜解不宜结”的俗语道出了诗人对世间仇与怨的理解。
有一个词叫“冤家路窄”,仇敌往往是自己想避也避不了的,他总会出现在人生的各个节点上,阻挡宿敌前行的路,而这也是冤家宜解不宜结的原因。诗人连用了两个“宜”字,加强了语气,让这七个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一句是“各自回头看后头”,道出“冤家宜解不宜结”的原因,不知道曾经结过的仇,会如何影响我们今后的人生。
唐伯虎的这首诗用谚语“冤家宜解不宜结”真是说到点子上,而下句“各自回头看后头”也很重要——有仇的人应该和好,不应该继续结仇,要看前看后;否则,冤冤相报,害人人害,永无了时。
易经网是一个集周易文化、传统文化、国学文化研究和交流的专业性网站。
成立背景:易经网创建于2010年10月,拥有专业性周易研究团队,并致力于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服务内容:网站提供大量免费易学资料下载,涉及易经视频、易经预测、在线批八字、财运预测等,同时也包括紫微斗数等易学内容。
宗旨与目标:易经网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旨在与全国热爱易学文化和从事易学研究事业的专家学者共同对易学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归纳、整理,力求不断充实易学文化的学术与应用价值,易经知识,“冤家宜解不宜结”下半句是啥?易经网推荐易经知识,这句话源自《易经》中的智慧,教导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应当以和为贵,避免不必要的纷争。《易经》作为古代中国的一部经典,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智慧,它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调和矛盾,从而达到和谐的状态。
在《易经》中,“冤家宜解不宜结”这一句话提醒我们,在面对冲突和矛盾时,应当积极寻求解决之道,而不是让矛盾进一步激化。因为一旦形成对立关系,不仅会给自己带来困扰,还可能影响到周围的人和社会环境。因此,《易经》倡导通过沟通与理解来化解矛盾,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易经网作为传播易学文化的平台,致力于让更多人了解并学习《易经》中的智慧。通过学习《易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稳定,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仅代表易经网观点。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guoxueweb.com/contents/19/3029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