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帖子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_《论语》

国学网 2025-04-23 17:10:21 论语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

注释

    降:降低,改变。辱:侮辱,辱没。与:同,呀。

译解

    孔子说:不改变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份,这是伯夷、叔齐啊!

    孔子曾多次赞美伯夷、叔齐的仁德。称颂他们兄弟二人彼此理解,互相谦让,品德高于常人。在本篇中又一次称颂他们不降志辱身的高尚道德。孔子一生矢志不移、坚守仁道的人格追求,由此可见一斑。

耻食周粟

    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十分喜爱小儿子叔齐,一心想立他为太子,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大儿子伯夷看出了父亲的心思,在父亲病重之时,借口去为父亲寻找草药,离开了王宫。直到孤竹君去世,伯夷也没回来。这时老二、老三才知道兄长伯夷出走,为的是要把王位让给叔齐,叔齐心里非常不安,他说什么也不肯继承王位,于是瞅了个空子,也跑掉了。孤竹国的大臣们见老大、老三都跑了,只好立老二为国君。

    叔齐在外边流浪奔波,吃尽了苦头,总算找到了大哥伯夷,他劝说伯夷回去继位。可伯夷说什么也不肯,反倒劝叔齐回去。最后,叔齐说:我们真糊涂啊!我们出来这么久了,现在一定是二哥当上了国君。我们不论谁回去,不都是要把二哥挤下来吗?干脆我们都别回去了。

    可是不回去又在哪儿安身呢?商量了半天,最后决定投奔周文王。伯夷哥俩一路风餐露宿、跋山涉水来到周国,终于有了安身之地。

    两年之后,文王的儿子武王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当了国君。伯夷、叔齐抱着传统的观念,认为这是臣子造反,是犯上作乱,不愿在武王身边待下去,又开始了流浪生活,来到了人烟稀少的首阳山住了下来。他们感到故国消亡,现在再吃周王朝地里长出的五谷瓜菜,是件可耻的事,就整天吃山上的野菜野草过日子。到了秋末冬初,野菜一天天见少了,弟兄俩也越来越瘦弱了。

    一天,弟兄俩正在山上找野菜,被一个当地妇女碰上了。那妇女说:冬天到了,野菜已经不多了,我看你们还是下山去,到村子里找点吃的吧!

    伯夷、叔齐连连摇头:我们宁愿吃野菜,也不愿意吃周人地里长出来的粮食。

    那位妇女听着笑了:粮食是周人地里长出来的,你们不愿吃,可普天之下,哪一块土地不是周天子的呢?这些野菜不也是周人山上长的吗?

    伯夷、叔齐一听,气愤地一歪头,说:那么,我们连野菜也不吃了。

    不久,伯夷、叔齐便真的饿死在首阳山上了。

拓展

    伯夷、叔齐是一对被赞颂的千古贤人。他们不因为父亲在世时的王位继承问题而构成旧恶,而是彼此理解,互相谦让;他们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份,终于不食周

粟而死。孔子曾在《季氏篇》中将他们饿死在首阳山上的义举与拥有四千匹马巨额遗产的齐晋公作对比,赞美他们的品德高于常人。

声明:发布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确认后马上更正或删除,谢谢!
国学网传递国学资讯,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资讯获取与内容创作服务,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多元化国学网。
关于我们
公司介绍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本站站务
服务协议
本站义务
友情链接
业务合作
广告服务
商家入驻
我要投稿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三己(山东)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鲁ICP备2025145619号-1| 客服邮箱:3131816650@qq.com
QQ|Powered by © 2001-2025 Guoxueweb.com